港大研究發現修復蠔礁具裨益 7平方米蠔礁單日過濾水量標準泳池載量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12/28 15:34

最後更新: 2020/12/28 16:18

分享:

分享:

港大及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研究發現,修復消失的蠔礁具龐大潛力。(港大提供)

提起蠔類,一般人都會聯想起美食,但原來蠔類擁有天然濾水作用,可改善生態環境。香港大學理學院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研究發現,修復消失的蠔礁具龐大潛力,僅7平方米的蠔礁,單日過濾水量便達奧運標準游泳池的載量,對海洋環境帶來重大裨益,能緩減部分因沿海發展而造成的典型環境問題,例如由風暴潮造成的破壞及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等。

研究發現,僅7平方米的香港蠔礁,每日便可過濾達一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而在夏日炎炎的溫度下,一隻香港蠔(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每小時可過濾高達30公升水,是所有蠔類品種中最高的過濾紀錄之一。

部分地區只能透過把在人工育苗場養殖的蠔苗移植至野外,才能成功修復蠔礁,但研究顯示,香港的蠔類自然補充率高,意味著毋須依靠人工養殖蠔苗,蠔礁亦有機會得到修復。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部副教授Bayden D Russell表示,相信珠江三角洲的傳統蠔類養殖活動保留了海水中的本地蠔種,儘管天然蠔礁流失,這些蠔民的蠔排養殖場仍有機會成為蠔苗的來源,促成生物自然補充的情況。

(港大提供)

而蠔礁亦為許多本地物種提供棲息地和苗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夥拍大自然保護協會,在近期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光禿的泥灘海岸相比,這類蠔礁能容納6倍以上的生物物種。該研究又於后海灣的潮間泥灘海岸發現逾80個物種,當中95%在蠔礁中發現,而且近60%更屬該地的蠔礁獨有。

大自然保護協會香港環境保育經理湯詠霖稱,本港對貝類棲息地的保護仍嚴重不足,而且公眾對蠔礁的生態價值意識薄弱,而野生捕撈亦是一個棘手問題,只要蠔或青口大得可供食用便會被捕撈,協會希望將貝類納入下一個「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當中。

(港大提供)

【TOPick 6 周年】壓軸大獎送6部iPhone12(128GB):https://bit.ly/36yXkmI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蘇文軒